心理干预的方式篇1
【关键词】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情绪;结果评价(卫生学)
【中图分类号】R395.6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2-1079-02
Near-termEvaluationofMentalTrainingonEmotionofUniversityStudents/XUEZhao-xia,LIANGZhi-qun,LIUJun,etal.DepartmentofMedicalPsychology,CollegeofHumaniti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terventioneffectsofmentaltrainingonimprovinguniversitystudents'emotionand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future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Byclusterrandomizedsampling,208universitystudentswereclassifiedintointerventiongroup(n=103)experiencing1monthmentaltrainingandcontrolgroup(n=105)withnotraining.Theirscoresofdepressionandanxiet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Depressionscoresoftheinterventiongroupsignificantlydecreased,whileanxietyanddepressionscoresofthecontrolgroupsignificantlyincreased.ConclusionMentaltrainingcaneffectivelyimproveuniversitystudents'emotionhealth.
【Keywords】Mentalhealth;Interventionstudies;Emotions;Outcomeassessment(Healthcare)
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为现代人带来了日益凸显的情绪危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精神等方面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背负了情绪失调的困扰。有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生活事件的压力,28.6%的学生承受着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困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全部新生20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一系学生为干预组(103名),二系学生为对照组(105名)。
1.2方法对干预组的学生实施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对2组大学生进行性别、家庭、奋斗目标、人格特征等一般情况测查和心理问卷测量。心理问卷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2](只选取了其中神经质和内外向2个分量表)、自我接纳问卷[3]、应付方式问卷[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状态焦虑问卷[6]、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7],干预后对2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复测。本次使用的状态焦虑问卷和流调抑郁量表,均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与抑郁情绪越多。
本次心理素质训练干预时间共8次,每次2h,在大教室中进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团体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结合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案例分析、即兴演讲、歌曲欣赏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知、情、意多方位干预。干预内容包括4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个体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更加接纳自我、明确目标,学会培养坚强意志和塑造积极自信的个性;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资源,通过了解自己的社交心态和交往模式,在沟通交流中相互探讨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工作条理化训练,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提高自己的应挫能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四是通过艾理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习情绪调控训练实践,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适时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自己的情绪健康。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分比较分别对2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差值回归分析分别以2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差值为因变量,以一般情况及其他问卷的得分改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大学生干预前后焦虑情绪得分几乎没有改变,抑郁情绪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大学生干预后焦虑、情绪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提示本次干预可有效抑制大学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增加,及时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健康水平。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训练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改善效果略差于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其中,焦虑情绪的改善主要是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使用及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的途径来实现的。抑郁情绪的改善主要是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社会支持资源、合理应对方式及降低幻想应对方式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提示,具有神经质倾向的女大学生更易出现较多的抑郁情绪,干预效果较差。这可能是因为当个体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增加后,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等压力事件时,会更加充满自信,更善于运用周围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和帮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对自己所带来的压力和各种紧张焦虑等情绪的困扰。幻想应对方式的减少和合理应对方式的增加,不仅更加有利于各种压力问题的解决,而且大大减少了个体的无能感和挫败感,有效地降低了个体的抑郁情绪体验。
总之,本次心理素质训练虽对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还存在2个问题需要探究,一是干预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分别只有13.90%和20.09%的影响力,这可能与情绪受太多因素影响的原因有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二是本次实验只研究了情绪的近期干预效果,远期效果如何,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青年研究,2000,6:40-45.
[2]龚耀先.艾森克人格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36-38.
[3]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188-189.
[4]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09-115.
[5]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7-131.
[6]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212-213.
[7]吴文源.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响出版社,2005:224-225.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干预;大学生;心理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48-01
1目前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干预还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辅之以一定的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未能将心理干预融入到高校其他教育活动中去,似乎心理干预只是心理干预课教师、心理辅导者及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与其他老师无关。将心理干预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将心理干预教师与各学科教师区分开,把心理干预与其他学生活动分离,使得心理干预脱离校园文化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乃至社会文化资源[1]。
1.2内容和对象偏狭:我国高校心理干预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虽然教学内容上也强调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生个性发展、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养成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多是负面取向,更多强调了问题的消极面。
1.3教育效果有限:正是由于目前的高校心理干预过度强调心理干预课堂主阵地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强调解决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及预防问题发生,更多的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却把绝大部分没有问题的学生排斥在心理干预范围之外。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干预
2.1积极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干预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一词最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真正被西方心理学界所关注则开始于20世纪末,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等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技术,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因素,从而开创了新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2,3]。
2.2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首要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心理干预的发展方向不清楚,未来心理干预的目标是什么?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重视人们所承受的心理痛苦,却忽视了个体本身就具有的积极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和倾向。有心理学家称21世纪为“心理学的世纪”,其原因就在于它将是人类真正探求和发现身心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世纪。积极心理学呼吁人们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来预防、克服和解决心理问题,这种内在的力量其实就是心理潜能。只有通过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开启个体的心灵智慧,才能解决当下心理层面的问题,摆脱困扰,振作起来树立对生活学习的新希望,积极的面对生活,最终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5]。
2.3心理拓展训练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重要方式:传统心理干预强调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身心体验,这使得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而积极心理干预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是一个身心体验的过程,强调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而心理拓展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很好认识和发现自我,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重要的方式。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影响,帮助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式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积极有效的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
2.4重构教育网络系统是高校积极心理干预的有效保障:传统的高校心理干预主要依靠少数的专业人员,采取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学术讲座等方式,容易导致心理干预工作与学校其他教育工作割裂开来,心理干预的长效性和有效性都很难得到保障。而积极心理干预模式则强调重新构建完整有效的高校心理干预网络系统,认为学校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供心理干预来利用。
首先,尊重和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将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干预的主体,是建立积极心理干预网络的前提。只有认同个体的独特性,承认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都有自我调节、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能力,教育过程应该是帮助个体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大学生是积极心理干预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才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其次,积极心理干预不能仅局限于心理干预课堂本身,更应该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的老师充分参与。积极心理干预模式受后现代课程观“课程是生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的影响[7],认为课程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无所不在,无论是专门的高校心理干预课程还是其它学科教学,都具有心理干预课程的性质。
2.5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高校心理干预效果的主要依据:传统的心理干预强调帮助学生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恶性事件,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局限于当前问题的解决程度、局限于矫治和预防。而积极心理干预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为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依据于课程考试成绩,也不能仅仅局限学生在校某一段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应该考察个体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否有效的、积极的面对和适应生活,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自己。是否具备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高校积极心理干预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依据。这个评价将是纵向的、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3总结
所谓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的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与挑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积极有效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生活满意度较高及主观幸福感较强、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压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积极心理干预与所有学校工作应该是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同时又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只要每一位教育者、学生和家长都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积极潜能,就是最有效的心理干预资源。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高校心理干预,要充分利用心理干预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干预渗透到所有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重新整合校园、家庭、社会等心理干预的各种要素,形成高校心理干预的多维网络,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大学生作为主体,以校园、家庭、社区作为环境支撑,多管齐下,构建积极完善的高校心理干预系统,以发挥心理干预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付玉.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4)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3
[关键词]心理干预;焦虑;抑郁;创伤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7(c)-0175-03
创伤性骨折常为低暴力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平地摔倒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这种骨折痛苦大,危害严重[1]。对于等待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既害怕失去手术机会,又担心手术的效果,更惧怕手术的危险。再者,施行骨外伤手术的患者在情感及躯体功能上都经历了冲击,这些异常的情绪可引起个体严重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也是术后患者恢复的不利因素,而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也会影响患者重新返回工作岗位的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采取一定的应付策略来维持平衡,帮助患者采取良好的应付方式,有效缓解因创伤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促进疾病恢复已成为医护人员关心的重点。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行为训练、支持和认知行为训练四大类。本院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融合四类心理干预的模式,应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惠州市中医院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共收集160例,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39岁。其中,股骨干骨折20例,股骨颈、粗隆骨折39例,胫腓骨骨折33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髌骨骨折14例,跟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4例。入选标准:①>18岁;②创伤入院;③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④X线片、CT或MRI检查可确定骨折、脱位的类型;⑤未有其他重要脏器受损;⑥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障碍、物质滥用、重症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病史;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史;③其他严重的躯体合并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88例,男性59例,女性29例。对照组72例,男性48例,女性24例。婚姻状况以未婚/单身为主,占54.4%,已婚占38.1%,同居占2.5%,其他(包括离异/丧偶/分居等)占5.0%。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分别占19.4%、61.9%和占18.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干预组①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采用图片的方式,术前讲解人体的基本结构、骨外伤疾病如何治疗、早期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术后指导等;术后讲解睡眠及情绪的变化、早期保养、何时恢复工作或劳动、术后注意事项(预防感染、预防二次受伤)、正视术后症状(如不能正常运动,行为受限,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新的症状,术后膳食、运动、生活的参考意见等)。②行为训练:连续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取舒适练习腹式呼吸,患者以鼻吸气,然后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呼出,呼气、吸气时尽量做到匀速,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或1∶3,吸气、呼气时尽量地将气体吸入或排出,注意力集中在两脚心上,想象自己很放松,感受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将双手握紧,维持不要放松,10s后松开拳头,直到感受到完全不要用力为止。③支持治疗:帮助患者树立了对手术的信心,如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倾听患者描述获知自己患骨外伤疾病并且需要手术治疗时自己的感受及事件本身对其产生的影响,关注患者内心感受,帮助其进行放松练习;向患者讲述手术可能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及家庭支持等。医务人员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和患者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如生活、生理、心理、情绪、精神等方面,尽量减轻患者的后顾之忧,缓解焦虑心理。通过以上方式将骨外伤手术的知识传播给患者,使其对手术治疗骨外伤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并建立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改变其紧张、不信任等方面的认知偏差,重建其认知,使患者在被接入手术室时充满信心。
治疗程序:术前治疗2次,术后治疗5次。每次20~30min,均以放松练习结束,每天坚持督促患者进行3次放松训练。
1.2.2对照组仅常规介绍本院骨科的特点和手术水平,介绍这类手术的必要性。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精神支持,不进行行为训练如采用放松训练、意象松弛法、肌肉松弛法,不进行认知重建的训练,无术后多次反复的训练。
1.3临床观察指标
采用自编的人口社会学调查表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量评分[2]。评价时间:入院时和出院时。SAS>50分为焦虑,SDS>53分为抑郁。
应对方式评估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SCSQ能反映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而进行调节的行为[3]。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1.4统计学方法
填表后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一评定,剔除未回答问题数超过10%和关键问题拒绝回答的问卷,所有合格的问卷资料采取双录入法录入SQLServer数据库并核查,核查后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的形式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表1)。
2.2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应对方式评分的比较
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应对方式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3讨论
创伤性患者多为遭受各种意外的人群,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创伤性骨折发生率大幅升高。通常情况下患者毫无思想准备,肢体的功能障碍、工作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经济压力、索赔等影响巨大,环境及生活质量骤然下降,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有的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症状。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王彩红等[4]研究认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1.7%和71.7%,其中,骨折时间短、病情严重、文化程度低者焦虑程度较严重,这可能与应激适应、自身的文化知识缺乏有关。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干预,保持患者自身情绪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其对治疗和康复的配合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本研究提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模式的系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蒋群花等[5]研究认为,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干预组患者更容易接受甚至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乐意按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冯学英[6]也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抑郁和仇恨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而焦虑、抑郁情绪对骨折的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对某些骨折甚至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7]。
识别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虽然本研究未显示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创伤性骨折患者普遍存在消极应对方式,而积极应对不足。何立宏等[8]研究认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少失用性萎缩,促进健康。故而应该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和社会新模式。因此,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康复的同时,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应用健康教育、认知重建、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放松训练等疗法,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自觉调整情绪,提高患者对创伤及手术的认识及承受能力,树立对功能康复的信心,有效地配合治疗及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常俊玲,孙波,徐艳杰,等.截瘫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680-268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7.
[3]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4]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327-328.
[5]蒋群花,沈丽,张士珍,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护理杂志,2011,28(1B):27-29.
[6]冯学英.心理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04-105.
[7]陈坤峰.负性情绪对下肢长骨骨折病人关节功能、步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82.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指的是当大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克服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或精神压力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结合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规律,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对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例如,西方学者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度过危机。
二、预防为主,消除诱因
优化各项工作,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能的充分发挥,机构的正常运转也是要在整体的大环境中进行。为此,我们还应完善相关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消除心理危机的诱因。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提高心理免疫力;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三是发扬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确保具有系统、全面的干预能力
1.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的队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如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及其内在的复杂性需要专业化的工作和专业工作人员。
2.注意合理分配权责,明确责任、配套资源。对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国内学者根据国外的危机干预机制提出了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管理,建立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所组成的预警机制并构建了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管理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1)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组织建设:建立学校-学院-宿舍三级干预网络体系,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工作。(2)作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预警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电子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心理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3.正确的界定心理危机对象。在对象的界定上,我们要注意:(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知觉。(3)行为改变: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黏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缺乏、胃部不适等。
4.选择科学的干预办法。197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Butcher和Maudal对如何帮助危机中的人尽快渡过危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同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大体相同,主要为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提供五个方面的帮助:(1)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2)宣泄: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3)希望和乐观精神: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4)有选择的倾听:在与当事人交谈时,你的回答有选择性,这就决定了有选择听取他们的交谈,如你可以忽略对天气和体育的闲聊,当当事人开始谈到情感时,你就可以有所反应。(5)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一般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者陷入困境情绪思维很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3):51.
[2]张勇.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4):82.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5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实践
按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疾病”模式,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生物、生理因素,如创伤、手术等对患者所致的影响,更应重视社会、认识、心理因素,如认知缺乏、恐惧、焦虑等对患者以及疾病的影响[1]。
Anderson等学者认为,病人患者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觉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心理干预便成为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心理干预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解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
针对我院广大住院患者现状以及护理工作实际水平,我们采取将心理干预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各个角落去的全方位护理方法。
1护理干预的开展形式
1.1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能选择性接收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等各个角度的健康知识[3]。
我院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或手术到出院,积极开展了如入院宣教、健康指导、术前指导、术中引导、术后照顾和随访、出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操作示范、口头指导、挂画、宣传等方式实施。在此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了不同认知层次、接受能力的患者应“因人制宜”的原则。如文化层次、认知接受能力较高者,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尽量运用专业术语的口头指导;对文化和认知层次相对较低者,多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令患者和家属费解的专业术语。
1.2创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好的环境能给人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齐全的设备能给人提供方便、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我院每个病房都设有呼叫器、负压吸引器、输氧通道装置、电视机、小台灯等,再加上温馨宁静的氛围,使患者治疗和心理上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有好多患者反应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无疑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3加强社会支持系统一套健全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患者良好心理的支柱。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建议他们多探视、细致照顾患者,不让患者担忧家中的烦恼事和医疗费的问题,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他们树立了积极的治疗信心。
1.4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异常症状和不良情绪治疗期间,细心观察症状和患者表情,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鼓励其向护理人员、家属及其他患者诉说,并给予积极心理暗示,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意识,尤其是针对手术患者。
1.5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患者心理上相信能力的说服力、技术的运用即是知识体现。所以,娴熟、规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都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院水平、治疗能力的信任度,从而树立乐观的治疗信心。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我院通过护理技能培训、考核,督查小组不定时地督查、抽考、人才引进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
2开展方式
2.1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4]将心理干预的内容贯穿于各项护理实践中,既合理安排了时间,又因势利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输液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利用护送患者检查或手术时讲解检查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告知他们不要紧张。利用晨间护理时间,关心患者睡眠饮食,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防护注意事项等。经过观察,较之专门的时间讲解患者都乐意接受这种适时适地的方式。
2.2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对老年人应反复宣教以加深记忆。
2.3分阶段心理干预入院阶段: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2.4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
3评估
我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的心理干预与护理实践,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不良情绪逐渐减少或消失,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患关系融洽,患者自信心、主动性增强,疾病康复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也相应好转。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患者心理良好、信任、感激的乐趣,充实了护理内涵。
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在得到患者肯定和看到效果的同时提出强烈的要求,更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以提升心理干预的质和量,提高护理质量。
4体会
4.1感情上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的关键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时,最主要的是与患者有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多下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4.2有针对性进行“三适”心理干预期针对不同疾病、不同阶段、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时机,适时、适地、适人地进行心理干预,才能体现干预的本质要求。
4.3持之以恒、常于不懈不气不馁、不急不躁、毫不松懈地长期进行心理干预,才能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广东医学,2001,22(7):636.
2AndersnoKO,BradleyLA,AtYangLD.Reviewofphysiologicalfactorsrelatedeletiologyeffectsandtreatment.PshchologicalBuletin,1998,3(12):358-387.
心理干预的方式篇6
[关键词]激励;心理干预;麻醉;择期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9(b)-0111-03
手术治疗是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麻醉前患者由于对手术、麻醉有关问题认知不足,一般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不利于患者康复[1]。非全身麻醉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在术前更为严重,这些不良情绪常为导致各类疾病的原因,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康复[2]。因此,应对麻醉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应激反应,使患者更愿意接受麻醉及手术。本研究对河北省唐山市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40例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实施激励式心理干预,通过比较发现此方式使非全身麻醉患者在术前更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迎接手术,减少了术前不良情绪干扰,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患者240例,其中,男122例,女118例,年龄32~71岁,平均(50.32±2.20)岁,采用局麻手术(局麻组)、腰硬麻手术(腰硬麻组)、全麻手术(全麻组)各80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无精神障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d护士初次访视时测量血压、心率,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由访视护士记录结果存档,根据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实行相应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内容,于患者入手术室后再次填写SAS、SDS量表,收集患者麻醉开始前及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平均值,比较三组患者数据。
1.2.2心理干预方法
1.2.2.1局麻组局麻是在患者保持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注射局部使躯体某一部分神经暂时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3]。针对局麻患者笔者在术前访视中主要运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了解患者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及安慰,通过示范法使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增加患者心理控制感。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将手术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当每一阶段的手术完成后,及时告知患者,就像上阶梯一样,一步一步去做,每完成一步可以让患者进行自我奖励,直到最后手术完成[4]。
1.2.2.2腰硬麻组由于此组患者对麻醉知识缺乏,大多数患者存在术前焦虑、抑郁,并在进入手术室至手术开始前达到高峰。笔者在术前访视运用信任激励为主的心理干预措施,重点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麻醉知识,入手术室后,运用预防法的心理技巧,鼓励监督患者努力克制不良情绪反应,教会患者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按一定顺序逐步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手术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手术进行的程度,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的行为,不断激励患者,增加患者信心[5]。
1.2.2.3全麻组全麻患者常因担心麻醉后遗症的问题而出现失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士在术前访视时运用目标激励及榜样激励的心理干预措施,让患者与顺利完成全麻手术的患者交流、沟通,指导患者了解麻醉的经过、麻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感受,进入手术室后,教会患者采用催眠技术中的语言暗示法进行自我放松[6]。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在SAS、SDS评分和收缩压方面,干预后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全麻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改善均差于局麻组和腰硬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方面,干预后均有所降低,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心率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和麻醉作为一种应激源,不同程度地在患者中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评价过程,如当人们接触到外界的有害物、威胁物或是具有挑战性的人或事时心理出现的应激反应[7]。此时人们心理已经认知到其危害着个体生存和地位,进而产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的变化。临床中会出现下列临床表现,如心烦意乱、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和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有学者提出,心理活动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往往又最容易被忽略,如今普遍认为心理状态影响患者血压[8]。很多患者害怕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些因素会成为一种应激源,最终引发患者的呼吸急促、精神紧张、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同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紧张、恐惧的心理活动下可被激活,导致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从而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患者如果出现了以上反应,有可能引起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切口愈合减慢,不但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因影响到手术和麻醉等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从而导致治疗失败[9-10]。
择期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患者常表现出恐惧、忧虑、失眠,进入手术室后双目紧闭、发抖、心慌、出汗等焦虑表现[11]。手术焦虑的发生率通常较高[12],因此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十分必要。心理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感觉、行为等,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各种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我院采取了激励式心理干预方式,通过将激励原理、心理学中心理干预的方法及护理学知识相结合,较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前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好转,鼓励患者制订阶段性目标,对患者每一步的进步给予肯定,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引导患者能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13-15]。
有研究表明,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晚的睡眠和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麻醉效果,尤其是腰硬麻醉,即便麻醉置管非常顺利,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患者异常的心理状态而出现手术效果不满意、患者感觉非常疼痛的情况,因此,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镇痛[16-19]。本研究根据不同麻醉方式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的干预技巧,结合各种激励原理与方式,实施了相应的激励式心理干预,通过临床观察,干预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状态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在手术时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对非全麻手术患者,因为他们在手术过程中,一直处于清醒状态,护士可以在手术的全过程实施结合了放松技巧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稳定了患者的情绪,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在今后工作中,此种心理干预方式还应进一步改进,以达到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agunA,BirbicerH,YapiciG.Patients',whoappliedtotheanesthesiaclinic,perceptionsandknowledgeaboutanesthesiainTurkiye[J].SaudiJAnaesth,2013,7(2):170-174.
[2]LaisiJ,TohmoH,KeranenU.Surgerycancelationonthedayofsurgeryinsame-dayadmissioninafinnishhospital[J].ScandJSurg,2013,102(3):204-208.
[3]邱丽琴,陈小贞,吕小芳,等.中医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1412-1413.
[4]张改欣,祖金美,康丽欣,等.护理干预降低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影响及意义[J].西部医学,2013,25(9):1404-1406.
[5]ArmstrongMJ,MottersheadTA,RonksleyPE,etal.Motivationalinterviewingtoimproveweightlossinoverweightand/orobesepatien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ObesRev,2011,12(9):709-723.
[6]赵逢玲,冯艳秋,赵日云,等.麻醉前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择期手术患者应激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65-1168.
[7]KuhnEW,ChoiYH,SchonherrM,etal.Intraoperativestressincardiacsurgery:attendingsversusresidents[J].JSurgRes,2013,182(92):43-49.
[8]DimitriadisPA,IyerS,EvgeniouE.Thechallengeofcancellationsonthedayofsurgery[J].IntJSurg,2013,11(10):1126-1130.
[9]刘向荣.护患沟通对择期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95-60.
[10]GuptaHO,GuptaS,CarterRL,etal.Doesorthopaedicsurgicaltraininginducehypertension?Apilotstudy[J].ClinOrthopRelatRes,2012,470(11):3253-3260.
[11]KarimiR,FadaiyZ,NikbakhtNA,etal.Effectivenessoforientationtouronchildren'sanxietybeforeelectivesurgeries[J].JpnJNursSci,2014,11(1):10-15.
[12]JungM,VolonteF,BuchsNC,etal.Perirenalfatsurfaceareaasariskfactorformorbidityafterelectivecolorectalsurgery[J].DisColonRectum,2014,57(2):201-209.
[13]RahbariNN,ElbersH,KochM,etal.Randomizedclinicaltrialofstaplerversusclamp-crushingtransectioninelectiveliverresection[J].BrJSurg,2014,101(3):200-207.
[14]ZoucasE,LydrupML.Hospitalcostsassociatedwithsurgicalmorbidityafterelectivecolorectalprocedures:a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cohortstudyin530patients[J].PatientSafSurg,2014,8(1):2.
[15]LeppaniemiA,JouselaI.Atraffic-lightcodingsystemtoorganizeemergencysurgeryacrosssurgicaldisciplines[J].BrJSurg,2014,101(1):e134-140.
[16]许玉莹.胸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术后肺部感染影响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5):78-79,85.
[17]冯小平.多形式护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6(6):70-71.
[18]田莉梅,杨秀花,闵三旭,等.腹部择期手术患者舒适护理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0):39-40.
【心理干预的方式(6篇) 】相关文章: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学习委员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4-23
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2024-04-17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6篇) 2024-05-29
心理干预的方式(6篇) 2024-05-29
中层管理培训总结(6篇) 2024-05-29